站在长江边眺望,一幅蓝天白云、鱼翔浅底的绿水青山图尽收眼底,广阔的荆楚大地正在变得越来越绿意盎然,焕发生机。这一切引人入胜的美景凝聚了所有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者的共同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画卷。
陈世清:枕戈待旦为百姓守卫蓝天
炎炎烈日下,高温蒸腾中,氮氧化物的作用给夏日空气质量带来不小的臭氧污染压力。在湖北荆州,有一支大气治污攻坚帮扶队伍在循源索迹。连日来,他们奔赴生产企业前线,穿梭在道路工地之间,开展监测排查,带去技术帮扶,全力打赢夏季“蓝天保卫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陈世清,就是这个队伍当中的一员。
夏季强对流天气频繁,帮扶巡查期间天气多变,头一天还在烈日中灼烤,第二天就得冒雨前行。在工地上,为了细致察看情况、布置工作,头戴一顶安全帽的陈世清,浑不觉身上的衬衣早已被大雨浇透。对陈世清来说,做生态环保人的九年来,日晒雨淋却丝毫不会影响他去现场检查的脚步。
从加入生态环境这个大家庭的那一刻,作为退役军人的陈世清就时刻把自己的前进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态环保情怀的驱动和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下,陈世清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
露天焚烧秸秆,曾让江汉明珠荆州蒙上了一层阴霾,古城一度成为“雾都”。陈世清带领禁烧专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湖北省首个秸秆禁烧工作经验——市、县、乡、村、组、户六级包保责任、地空一体化巡查、疏堵结合兼治的“荆州模式”, 推动全国首个秸秆禁烧地方立法——《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出台。
在大气污染防治点多线长面广、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陈世清积极向科技借力,创造性搭建了全天候精准管控大气污染源的“智慧网”,推广重点企业排放实行用电监管、在建工地装上 360度“天眼”、街头装上遥感监测系统、餐饮油烟单位装上净化监测装置、向非道路移动车辆发放“环保号牌”……一旦出现污染源超标排放 , 红色预警信息通过手机 App 即时传输到陈世清手上,将污染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每年冬春季节,重污染天气频发且跨度时间长,办公室成为陈世清 24 小时的“家”。近 5 年来,他年均 120 多天吃住都在办公室。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场上,陈世清忘我奉献,一门心思攻克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因为工作的不断推进,9 年来,荆州秸秆禁烧工作连续 7 年排名全省第一,每年推动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近 600 万吨;2021 年大气污染防治“智慧网”上线一年 , 全市 PM2.5、PM10 浓度分别较“十三五”末降低 47.8%、38.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 23.5 个百分点、达到 88.2%,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而他自己,也由军姿飒爽的武警战士变成了两鬓花白的生态环境老兵。
最近他又投入到治理餐饮油烟的探索与实践中。油烟污染是近三年来市民生态环境投诉的热点问题,为解民忧,他带领科室同事对中心城区餐饮油烟单位进行全面摸底,处理 1300 条餐饮油烟群众投诉;为分担市场主体压力,他发起试点先行探索,分类科学施策,推动《荆州市餐饮服务业防治条例》的制定出台。
“大气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污染指数要一刻一刻地降,优良天数要一天一天地增’,空气质量改善是挣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陈世清坚定地说。
陈世清(左一)指导餐饮企业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涂佑章:大气治理“老中医”
“今天臭氧数据怎么样?五分钟数据是多少?小时浓度增加多少?”这是湖北省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涂佑章每天早上上班都要问的问题。
2019 年 4 月地市机构改革,涂佑章从黄冈市农业农村局转隶到市生态环境局,从一位农业专家变成一名环保铁军。“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入微,亲自抓组织协调、抓统筹推动、抓工作落实”, 这是农业农村局同事对他的印象,他也将这个传统带到了新的单位。
作为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涂佑章一上任就开始分管大气治理工作,面对千头万绪的任务,留给他适应的时间不多。6 月,在做完心脏支架手术仅两天后,他就带队到武汉市、荆州市调研学习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努力夯实大气治理能力基础。
涂佑章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每年有100 天以上时间在治污现场,他自己开车到现场,既是学习新知识,更是督促企业履行职责。在大气治理战线工作三年多,涂佑章勤于思考,认真总结,探索和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大气治理方法,解决了很多问题,逐步成为黄冈市大气治理的一位专家。
时间的指针拨到 2022 年 1 月,受北方污染传输和本地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黄冈市空气质量改善形势十分严峻。涂佑章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全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结合黄冈市历年污染特征和气象条件,他提前谋划夏季攻坚行动,以挥发性有机物、扬尘、餐饮油烟、移动源、汽车维修喷漆、露天焚烧、人工增雨等七大专项整治行动为重点,着力解决突出大气污染问题,共整治工业企业 100 家、加油站 25 个、汽修企业 76 家、建筑工地 74 个,多次组织开展整治效果回头看。
涂佑章认为,干一行就要精一行、爱一行,他对空气质量变化数据非常熟悉,自己带头把每个小时的数据熟记于心,他要求从事大气治理工作的同志要像记住自己生日和身高、体重一样,记住空气质量数据,因为这是从事这项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本领。
为了加强大气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的组织协调下,三年来,黄冈市累计投入大气治理资金3000 多万元,建设四大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数字化监管平台、空气自动监测站、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站、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等 13 个空气质量改善项目,其中黄冈市四大化工园区大气污染数字化监管平台项目是全省首个由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 VOCs 专项监管平台,得到省生态环境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今年 11 月份,涂佑章就要光荣退休,但他依然每天充满干劲,仍是“5+2”“白加黑”,亲自审定每一个行业治理方案,依旧延续着“一线工作法”这项习惯,尽自己的全力来守护黄冈的蓝天白云。他说,要在退休前建立和完善一套大气治理工作机制,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制定一批行业操作规范,持续改善黄冈空气质量。
三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黄冈市区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实现了年年上台阶,三年迈进三大步。2019 年黄冈市区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达到 80%,全省仅黄冈市、恩施州完成省定考核目标任务,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考核为优秀,获得省政府1000 万元奖励资金;2020 年 PM2.5、PM10 浓度大幅下降,优良率大幅上升;2021 年黄冈市区PM2.5 浓度 31 微克 / 米 3,首次达到二级标准,创造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涂佑章(右二)开展大气治理工作。
向晨辉:用青春守护一方蓝天白云
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助力全省绿色转型发展,湖北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行动,一支支帮扶队奔赴驻点前线,在其中有一个年轻而又忙碌的身影,不断地在企业、工地等现场来回奔波……他就是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向晨辉,用坚守和初心守护一方蓝天白云,为建设美丽湖北贡献青春力量。
像这样的帮扶检查工作,向晨辉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2017 年 , 研究生刚毕业的向晨辉进入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研究工作。工作一年多后,正在休陪产假的向晨辉突然接到单位通知,生态环境部大气司要从湖北借调一名年轻同志,单位经研究决定选派他到北京借调锻炼一年。这意味着要告别未满月的儿子,与家人分离近一年的时间。
“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同时也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重任面前,我不能犹豫。”他向家人解释道。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和学习,向晨辉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综合协调、公文写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生态环境部大气司还特意发来一封感谢信,对他工作的突出表现提出表扬。
2019 年底结束借调锻炼返回工作岗位后,向晨辉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参加省生态环境厅定点帮扶暨驻点执法工作。在这次定点帮扶工作中,向晨辉被分配在第六帮扶组对荆门市开展定点帮扶。他凭借在部里参加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的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勤恳务实、主动担责、主动服务。
“老同志们现场检查经验足,我想申请去一线,向他们多学习现场检查经验。”向晨辉向帮扶组组长自荐道。向晨辉跟随着帮扶组对荆门市建筑工地扬尘、餐饮油烟及露天烧烤、燃煤散烧、“散乱污”企业、商品混凝土企业、公路道路扬尘治理等 12 个重点污染源进行专项检查、核查和督察,共检查工业企业 800 多家,矿山石料企业100 多家,建筑工地 100 多个,机动车尾气上路检测 5700 余辆,非道路移动机械 60 余个,个体餐饮企业 2500 余家,基本摸清了影响荆门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帮扶期间,向晨晖每天起得最早,加班最晚,坚持把工作简报和问题台账汇总报送完毕后再结束一天的工作,常常是熬到很晚才吃饭,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赞扬。
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改善形势不容乐观。此时,已经褪去了稚气青涩,成为大气污染防治“老兵”的向晨辉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工作中来。
此次向晨辉分配帮扶的地方是武汉,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他铆足干劲儿,全力做好帮扶工作,主要以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反弹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先后下沉到武昌、青山、洪山、蔡甸等 10 个区,与各区发展改革、城管执法、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沟通对接,以生态环境部推送的任务清单和交办问题为抓手,以武汉市自查发现的环境问题为辅助,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不只是找问题,抓整改,向晨辉还主动为被帮扶对象送技术、送政策。面对企业负责人的疑惑,他总是耐心地用最新生态环境政策和技术为企业纾困解难。
“最近经济形势不太好,企业或多或少存在困难,现在中央和省里有些政策,能够切实帮助到企业解决难题,在它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可以为守护城市的蓝天白云做出更多贡献。”向晨辉希望,通过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让所有人都切身感受到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变好。
向晨辉开展大气帮扶工作。
汪昌华:环境执法事业就是我的“诗与远方”
一米八五的汪昌华,今年 43 岁,走起路来像风一样快,好几个年轻小伙子跟不上。
一年出差 200 多天、跑遍全省重点排污企业、对他们的生产工艺和产污环节了然于胸……他是湖北省环境执法监督局监察三室主任,也是为了生态环境执法事业一心付出、拼尽全力的行者。
“怕,你就干不了执法。”这是汪昌华的口头禅。2011 年,他从部队转业进入当时的省环境监察总队工作。上班第二天,在汉阳一家热电厂执法,汪昌华爬上几十米的脱硫高塔,察看企业是否将应急旁路密闭。
“有的企业会打开旁路偷排,不爬上去看个究竟,不放心。”没有人看出,动作矫健的汪昌华有恐高症,手臂也曾被烟囱冲出的热气灼伤。此后的执法生涯中,他无数次爬上 100 多米的高塔、钻进恶臭黑暗的下水道、冲入满是铅尘酸雾的车间,没有一次畏难退却。
“跟着他出去执法,总是被雨淋透。”曾和汪昌华一起冒雨执法的同事,不在少数。
2016 年深秋,省环境执法监督局监察二室杨勇刚从办公室转入执法一线没多久,便和汪昌华一同赴荆门查处一家磷化工企业。令杨勇刚没想到的是,这次执法在暴雨中进行,步伐飞快的汪昌华不打伞。
“没人跟得上他,就连企业陪同人员都不见了,钻进车里避雨。”杨勇刚说,他们绕着厂区找了快两小时,直至冷雨浇透全身,才在“精巧设计”的雨水沟里发现了偷排口。
原来,凭借多年执法经验,汪昌华摸清,部分磷化工企业可能会收集初期雨水,但暴雨之下收集池容量不够,污水便会混着雨水一同排出,正好抓现行。杨勇刚这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企业即使被罚,也对这个“大个子”执法人员肃然起敬。
以“督察利刃”闻名全国的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二级巡视员喻旗记得,2014 年初见汪昌华,就发现他是可造之才。
“特别爱学习、肯钻研、能吃苦。”喻旗说,自己极少收徒,汪昌华算一个。驰骋一线执法 30余年,喻旗看过全国数万家企业,他将毕生心血总结的“七看排查”“六种作假”等工作方法传授给汪昌华。喻旗发现,汪昌华不仅快速吸收,还能学以致用。
有人说汪昌华只知道严格执法;还有人提醒他,要懂得变通,1+1 不一定等于 2;甚至有人威胁他,注意人身安全……汪昌华依然义无反顾,风风火火奔走在执法一线。“你对所有企业一个标准,这才是公平,才能让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无数节假日,汪昌华都是在执法现场度过。妻子怀孕生产、老父亲病重,汪昌华几乎未能陪伴左右。2020 年初,他不幸感染新冠病毒,高烧不退,9 天瘦了 30 斤。出院后,他又走上了执法一线……“人可以平凡,却不可以平庸,总要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我无怨无悔。”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30 多年过去了,汪昌华仍然清楚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给自己带来的震撼。
“我们终将逝去,但理想不朽。”汪昌华曾用这句话形容自己毕生所热爱的事业,他说,能让企业提高治污水平,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就是社会的进步。
汪昌华检查某企业烟气排放在线监测设施。
袁丽:一双“执法慧眼”的环保铁娘子
2 月 16 日,十堰市神定河边,春寒料峭。“要稳住神定河的水质,沿线的污水处理厂一定不能出问题。”在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十堰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袁丽一边开展例行巡查,一边叮嘱支队直属大队副大队长张洲。
袁丽已在环境执法一线奋战 24 年。因打击环境违法不留情面、不徇私情,被称为“环保铁娘子”,并获得全省环境执法能手、十堰市“环保卫士”、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4 年前,刚参加工作的袁丽是一位环保“非专业人士”。彼时,袁丽所学的财务专业,与环保专业跨度较大,她开始见缝插针地“恶补”环保专业知识。无论上下班还是周末外出,袁丽肩膀上总背着一个大包,里面塞满《环境监察执法手册》《水污染防治法》等书籍,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
日常检查时,袁丽总是多看多问,认真记录,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工艺。在老前辈的教导和一次次实战练兵中,袁丽很快能独立开展执法工作。
十堰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毕双国评价她:“将一股狠劲拼到极致,较真、爱学习,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了打击违法不怕得罪人。”
在一次夜间检查中,袁丽发现一家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行,当即开展调查取证,直至凌晨四点。此后,企业多方委托人来说情。袁丽始终没有动摇,她认为,该企业系明知故犯,而不是情有可原。最终,袁丽顶住压力,依法依规做出处罚。
谈起同事袁丽,支队综合科科长张亮打心底佩服。“大多数的环境违法行为是瞬时性的,在调查时,难就难在如何捕捉和固定证据,对于执法人员而言,既要有足够的耐心、深厚的业务功底,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张亮说,袁丽就有着一双“执法慧眼”,往往能发现其他人难以发现的线索。
在一次突击检查中,袁丽发现,某企业厂外排污口排放的污水有些发黑,而厂内排污口排放的却是清澈可鉴的清水。厂内、厂外“两色水”,其中肯定有猫腻。经深入排查,袁丽锁定一处异常区域,并决定现场开挖。
挖到半米多深时,现场仍没有发现可疑之处,袁丽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深挖。最终,在挖到约1 米深时,一根拇指般粗的排泥软管“浮出水面”。她当即命令厂家扯出软管、封堵软管接口,并依法予以处罚。
守卫荆楚青山绿水,他们整装再出发。铅尘酸雾弥漫的生产车间、地势险峻的排污口、40℃高温下的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填埋场、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哪里最脏、哪里最苦、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身影。正是他们的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才让绿色成为我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真正实现绿色崛起。
袁丽(右)和同事在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查看污水处理设备运行情况。
熊昊:利剑斩污,尖兵先行
6 米高的锅炉,他毫不犹豫爬上去,如履平地;查看企业生产过程,对其中的产污环节,了如指掌……兢兢业业、铁面无私,这是奋战在生态环境执法一线铁军的真实写照,也是通城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熊昊的工作日常。
加入生态环境执法队伍 11 年来,熊昊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执法铁面无私、精益求精,先后获得咸宁市十佳环保标兵、五四青年提名奖、咸宁市 2018—2020 年十大法治人物、湖北省环境执法百名尖兵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通城县环境执法工作不断突破,屡创佳绩。
2018 年 8 月 11 日,星期六中午,一段视频突然在通城县微信群里“炸了锅”——只见某排污口正向河流中排放绿色废水。
“彩色多源于颜料,但通城县没有涂料化工厂,绿色废水来自哪里?”熊昊放下碗筷,一边联系同事一边出门。妻子没有阻拦,她知道,不查个水落石出,丈夫不会罢休。
视频没有时间和地点,也无法判断真假,熊昊根据职业敏感和经验,初步判断在东冲河流域。他和同事分成两组,分别从上、下游出发,步行巡河,查找排污点。
一边走、一边问,熊昊手里还操作着无人机,确保不漏过每一个河段。不一会儿,烈日下他已汗流浃背。2 个多小时、步行 10 多公里后,在坪乡工业园附近,有群众认出视频正是当天早上所见情形。
根据平时执法经验,熊昊回想起来,附近有一家企业因废水含有铜离子,其污泥带有墨绿色。由于排污现场已经消失,为了不“打草惊蛇”,熊昊进入企业后并未询问细节,只是例行检查。
经调查,当天凌晨 3 点,该企业由于管道突然脱落,污泥洒落地面。值班人员发现后,违规用水冲洗地面,并把含污泥的冲洗废水外排,造成水体污染。最终,该企业被依法罚款 20 万元,污水处理站负责人被行政拘留。这也是通城县第一起因环境违法被实施行政拘留的案件。
通城县企业众多,但环境执法人员在咸宁全市最少。熊昊分析形势与对策,采取“双随机抽查 +专项行动检查”的监管模式,力争做到监管不留死角。通城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严厉打击无证排污、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先后办理了全县首个行政处罚“按日计罚”和在线监测数据超标环境违法案件。
“多岗位历练,知识很全面,执法能力强。”提到熊昊,咸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李林刚赞不绝口。由于熊昊曾在环评审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总量减排等多个岗位历练,业务精通,同事都称他是“行走的环保教科书”。他编制的《环保执法文书制作要点》《重点行业环境检查工作要点》等文件,已成为通城县环境执法人员的随身工具书。
“一线执法,最重要的是业务过硬,守规矩、守底线。”这是熊昊秉公执法的心得体会。
正是有着一批批熊昊这样的办案尖兵,湖北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部门以执法大练兵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心全意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中的主力军。在今年的全省环境执法技能大比武中,熊昊斩获个人二等奖。
熊昊(左)在执法检查中向企业环保负责人了解情况。
程继雄:环境监测“智多星”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河网密布,水系复杂,长度在 10 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千条,755 个湖泊如点点繁星散落在荆楚大地,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 编织成湖北特有的荆楚风光。而说得清这水环境质量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程继雄总工程师。全省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怎么样,某个点位水质什么情况,具体在什么位置,上下游有什么重大的企业或者污染源,你直接问他,他全知道,称得上是湖北环境监测系统的“智多星”。
程继雄工作认真踏实,用脚步丈量着全省的每一个角落,全省 361 个地表水监测点位,部分位于偏远的郊县、市界,他几乎都去了一遍。他的手机地图软件里,标着每一个去过的监测点位,如今已满屏“星星”。
十多年来,程继雄工作兢兢业业,一直和监测数据打交道,面对数以百万计的监测数据,他从数据审核到分析评价,再到报告编制,完成这样的每一道工序就好像一个匠人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古人云“学贵有疑”,数据一点一滴的变化,他都会认真思考。有一年冬天,某个地市长江上的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监测指标出现非常规的变化,白天低、夜间高,程继雄以他敏锐的嗅觉,顿时觉得可疑,他将情况报给领导,推动查处一家违法排污企业。努力追问原因,充分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已经成为他的职业习惯。
为更好地做好环境管理技术服务支撑,程继雄提前一年时间就谋划全省“十四五”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组织科室骨干对全省 1194 条河流、755 个湖泊、6000 余座水库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充分考虑湖北水资源大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等特点,提出了“十四五”全省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设的总体思路,最终完成了“十四五”湖北省地表水监测网络的设定工作,为美丽湖北精准治污保驾护航。
因为工作表现突出,2016 年,程继雄被单位选派到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借调锻炼一年。这一年里,他踏实肯干,勤学常思,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国家环境监测机制体制改革等重大事项,结合自己擅长的地表水监测工作特点,提出了“采测分离”的地表水监测方式,改变现行属地监测模式,突破了传统地表水手工监测的壁垒。此外,他还参与起草《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2017 年渤海环境质量加密监测专项实施方案》等文件方案,其中,《2017 年上半年国界河流(湖泊)水质状况》专报信息,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
今年,程继雄已经在监测工作岗位上工作 13年,先后获得生态环境部“三五人才”一流专家称号,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环境专业科班出身的他觉得很幸运,从事一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很满足,为百姓干实事,为荆楚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做出贡献,正是程继雄矢志不渝的追求。
程继雄(右)采集水质样品。
吴昊:耕耘在环境监测第一线的“哨兵”
从水、大气到土壤,她执着于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只因内心坚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她默默耕耘在生态环境监测第一线,发挥着环境监测工作的“耳目”和“哨兵”作用,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她是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中平凡而光荣的青年党员吴昊。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吴昊便进入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至今,扎根实验室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八年如一日,与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精密仪器、监测数据打交道,从一名懵懂的学生,一点点学习,一滴滴积累,逐渐成长为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骨干力量。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高,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环境监测工作者,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监测本领。参加工作以来,吴昊积极主动地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通过专业培训和自身的刻苦钻研,她对 GC、GC-MS、GC-MS/MS、GC-QTOF-HRMS 等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信手拈来,被同事们称为“气质”达人。
2019 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了第二届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接到举办大比武活动的通知之初,考虑到自己之前主要从事实验室有机物监测分析工作,对大比武的考核项目经验不足,她是犹豫的,但转念一想,参加大比武是一个精进技术的绝佳机会,便坚定了她克难的决心。
她以实验室为家,从移液管的使用、定容、称量、溶液配制、滴定等基础的实验操作开始反复练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完善,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地摸索,每天记笔记、写心得,对待练习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到不攻克就绝不放弃,为尽快精进相应的监测技能,经常在实验室一练就是一天。凭着这股钻劲,她在全省的决赛中奋勇夺冠,并被授予“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兵”称号,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她不仅争当环境监测技术的行家里手,还积极参与环境监测研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 2 项国家生态环保标准、2 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 10 多项生态环境监测科研课题研究,参与《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点分析》及《土壤环境监测前沿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等书目的编写工作。聚焦“十四五”环境新污染物监测专项,建立德克隆、短链氯化石蜡等新型持久性有机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为开展全省新污染物调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的不断重视,环境监测任务逐年加重,她所在的环境监测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最核心的技术部门,承担着常规、重金属和有机物监测任务,加班加点、随时待命已成为她们的工作常态。突发环境应急执法事件时效性强,环境监测强调快速准确,环境监测人通常需要 24 小时随时待命。2021年大年三十,一个阖家团圆迎新年的日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应急执法监测分析任务,她主动请缨,克服孕期不便连夜开展实验室分析,及时出具了监测数据,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十分幸运,多年来她一直在从事自己喜爱的监测工作。尤感恩,身边许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环境监测人给予指导帮助并支持她成长。她和同事们一起,也会更加努力,努力让湖北的环境监测工作更有特色,努力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再立新功。
吴昊参加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
熊晶:干一行 , 爱一行 , 钻一行
熊晶,2010 年到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参加工作至今,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一样的工作,但他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并在每一个曾经干过的监测工作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加工作伊始,熊晶承担生态(生物)监测还属于特别冷门的内容,很多监测内容都在探索初期,没有成熟先例可循。2011 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湿地生态地面监测试点工作任务,试点监测涉及水质、生境和生物等多个环境要素,涉及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技术的结合,如何选择合适监测指标,准确开展评价就是最大的难题。
“挑战就是机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更要大胆探索创新。”他经常自我勉励。
如其所说,熊晶边干边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顶着烈日在丹江口库区开展野外调查,克服诸多困难,填补了丹江口库区生态地面监测的空白。2012年,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了全国第一批 10个重点生态地面监测定位站之一。之后连续 11 年,他连续开展了丹江口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他编写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在全国试行,参与编写的《生态地面监测教程》也作为基础教程指导生态地面监测。
随着生态环境监测概念的外延,藻类水华暴发成为新的环境问题。熊晶善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不断探索创新,解决了环境监测中出现的新问题。
近年来,湖北多地发生藻类水华事件数十余次,由于地方站监测能力有限,全部样品被送到省站分析。每次接到任务后,熊晶没有丝毫犹豫,往往连夜进行分析,为地方管理部门尽快提供数据进行准确决策。特别是 2016 年春节汉江藻类水华期间,他克服妻子坐月子和父亲生病的困难,始终坚守一线,直到十余天后结束应急监测,鼓舞了参加应急监测的干部职工。
通过总结近年来湖北发生水华的规律,他结合湖北实际,编写了《水华监测技术指南》指导地方开展监测。后又将卫星遥感、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引入水华预警,与人工巡查相结合形成完整监测技术体系,极大地减少了应急工作量,提高了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017 年以来,历时 4 年的全省土壤污染详查成为熊晶的重要工作之一。
“这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重任面前,作为党员要带头先行。干土壤工作要有披荆斩棘向难行,蚊蛇做伴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向详查团队的同志这样宣传。
凭借丰富的土壤例行监测的经验,他组织起一批勇于攻克“急难险重”任务的环保尖兵,铆足干劲儿,不畏艰难,踏遍了湖北的农田和疑似污染的地块。他牵头的质控工作组会同专业技术队伍,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构建了一整套保障土壤详查质控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土壤详查数据的“真、准、全”,基本摸清了湖北省土壤污染状况底图,为土壤详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由于工作出色,质控工作获得了国家详查办“一高两低”的好评,收到了国家质控实验室的感谢信,并两次获得生态环境部表现突出个人表扬。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十二载,熊晶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他选择坚守最初的理想,把奋斗变成习惯,在“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中,书写了最美的平凡。
熊晶(左三)带队开展农用地土壤详查质量控制。
刘巍:扛起大气学科发展的重任
进入“十四五”的第二个年头 2022 年,干旱少雨的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使得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日益严峻,臭氧污染时间前移、范围更广、持续更长。刘巍作为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全省“一市一策”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管控驻点跟踪研究牵头专家,从秋冬季攻坚、夏季臭氧污染保良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一天到晚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形势研判—污染成因—管控对策—科学评估”各类支撑建议从他这里输送到全省主要城市。
面对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他总在说:“湖北区位、地势特殊,紧邻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我省大气学科基础薄弱,但是我们作为蓝天白云的守护者,要时刻提醒时刻钻研切实扛起蓝天守护者的职责!”
2017 年初,当时还在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经济中心任职的刘巍接受调任谈话,要牵头组建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学科。没有业务来源,没有科研课题,大气所只有包括他在内的6名员工,大气学科怎么建?
刘巍带领大气所团队开拓创新,积极汲取国内先进省级环科院(上海、四川等)大气学科经验,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积极抢抓机遇,以全省大气源排放清单构建为重点,形成全省统一尺度、统一标准的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支撑;开展院校企科研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成功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和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共建湖北省碳中和创新技术研究院;做强做实学科能力建设,建成 1 个大气超级观测站、3 个移动实验平台;深化研究动力,成功争取省环科院国家大气专项“长江流域中游大型综合性工业园区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等项目(宜昌、荆门等)支持,并积极推进在省级示范工作;深入拓展横向业务,开展“一县一策”“一行一策”“一企一策”服务工作,形成“省—市—县”全方位立体化技术支撑体系。
与此同时,刘巍切实担起了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专家顾问的重要职责。他率领团队构建了全省大气源排放清单体系,覆盖全省 3 万多家工业企业,1200 多万辆机动车等各类源项,为全面摸清湖北省大气污染排放底数、实现污染精准溯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11 月,刘巍同志作为军运会省级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技术支撑负责人,组织省、市环科院等相关科研机构 30 余人驻扎现场连续 15 天不分白天黑夜高负荷开展管控评估工作,成功保障武汉市军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全优良。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按照中国工程院疫情科研专项要求,刘巍同志组织留汉同事开展高风险区域采集气溶胶样品(43 个),为揭示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牵头负责火神山医院环保设施整体效果评估工作,明确了重点涉疫医院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保障了重点敏感区域环境质量平稳及环境风险防范。
2022 年是尤为繁忙的一年,也是深入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关键年,以刘巍为代表的省环科院大气人仍将全力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生态环境领域技术支撑工作,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守护“荆楚蓝”做出一份努力!
刘巍(左一)在宜昌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培训。
彭颖:做好政策制定背后的支撑者
时任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的彭颖,长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科研与实践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承担了多项省级科研和重要决策支撑项目,与团队一起为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彭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团队团结一心,始终心系“国之大者”“省之要事”,以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平台,系统推进湖北省“1 总规 +8 专项”的规划体系工作,展现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和工作作风硬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形象。整个团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做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湖北新时期“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扎实开展系列前期研究。在深入理解湖北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新阶段、贯彻落实新理念、服务构建新格局的要求的基础上,严格践行以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等法律为准绳原则,逐字研读十九届五中全会、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严格对标国家、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认真衔接国家、省级 40 余项专项规划要求,充分征求吸纳省人大、政协代表委员及社会公众意见。工作中集中攻坚克难,形成“日讨论、周汇报、月调度”的工作模式,多次易稿,反复打磨,历时 3 年,最终形成规划并经省政府发布。通过该项工作,健全了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了全省市县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湖北成为党的十八大后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新时期为加快建设美丽湖北,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彭颖与团队一起,始终保持生态环保科技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光荣的使命感,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修编工作。该项工作跟“十四五”规划编制同期进行,规划涉及内容繁多、覆盖领域面广,彭颖带领团队配合相关厅局,多次上门开展对接协调,保障了工作顺利进行。规划经湖北省人大审定发布后,又迅速配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迅速完成了对相关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修订工作,跟踪市县实践情况,开展基层帮扶活动。
目前,湖北省成功创建 5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1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51 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人员,彭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做好政策制定背后的支撑,又做好政策实施过程的跟踪,深入一线发现问题,深入实际解决问题,以服务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己任,坚持开展基础研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为建设美丽湖北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
彭颖(女)在潜江市调研生态乡镇村建设情况。
陈晓飞:“用脚步丈量荆楚江河湖库”
湖北因湖得名,因水而兴,因江而盛,“治荆楚必先治水”。自“十三五”以来,作为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及重点流域处支撑单位负责人,陈晓飞深知湖北省在碧水保卫战及“长江大保护”工作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及政治责任,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坚持深入一线,脚踏实地,多年来走遍全省江河湖库,将全省水系图和主要环境问题深深镌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成为全省水环境管理的一张“活地图”。
2009 年 9 月,刚刚从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陈晓飞,怀着对生态环境事业的梦想,踏入了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一个江西人,在湖北的环保事业岗位上,一干就是 13 年。正当不惑之年的他,在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评估、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湖北省各级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保护规划、全省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等工作中继续挥洒着青春的热血和扎实的干劲儿。
“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为了细致调查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问题找得准,药方下得准,周全考虑和现场踏勘成了陈晓飞及其对团队工作要求的常态,其个人年度出差天数常常达到 200 天以上。
“他在工作上面的认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怕苦不怕累,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刺骨,总是带领科室同志们到排污口进行现场取样……及时掌握一手资料。”鄂州市生态环境局总工许勇评价陈晓飞时说道。
尤为特殊的时刻,陈晓飞依然毫不退缩。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际,疫情的阴霾正笼罩江城大地,社会面开始对大量消毒剂的应用是否可能造成天然水体受到污染提出隐忧,在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蔡俊雄院长的带领下,彼时因“封城”还远在江西老家的陈晓飞坚持每天早晚调度连轴转,及时安排科室同志到最危险的华南海鲜市场附近下水道、天然河湖进行取样分析,为研究消毒剂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 3 月 28 日返回武汉后,面对依然肆虐的病毒,在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及进行报备的前提下,立刻投入到对全省各地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紧张部署和调研中。
“‘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为了积极支撑全省在“十四五”期间的“三水统筹”工作要求,陈晓飞利用前期的工作积累和对全省水环境的熟稔,以及与中科院水生所、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应急监测中心等优质资源单位的信息整合。如为确保湖北省“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监测及考核试点工作,陈晓飞带领团队提前开展湖北省重点水体水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揭牌成立“湖北省水生生物大数据中心”,谋划成立洪湖、长湖等生态监测站,为湖北省扎实开展水生态保护及考核试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 2019 年以来,长江干流湖北段年度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获得了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厅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陈晓飞(左四)带领科室成员赴长湖进行水生态综合调查。
陈楠: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生态环境监测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预警中心主任陈楠,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领团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铁军队伍。
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预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之初,仅有 4 名年轻同志,人员严重不足,经验基本为零。作为中心主任,陈楠不惧困难,带头摸索,扎实苦干,经过努力,中心人员迅速成长为湖北省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技术能手和业务尖兵,中心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生态环境厅的充分肯定。近年来,陈楠带领中心完成了全省 160 余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联网,建成了全省“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立体监测网络体系,监测内容由常规六项污染物的浓度监测拓展到包含几百种理化指标的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全省大气环境监测、污染追踪和来源解析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心具备开展全省17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化工作,预报时效由 3 天拓展至 7 天滚动预报、区域未来 15 天潜势预报、城市未来 24 小时精细化预报,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达 80% 左右,实现了预报预警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省冬防期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抢占先机,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科学指导。
2019 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召开,省生态环境厅承担了军运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任务。陈楠作为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带头冲锋在战斗一线。在陈楠的带领下,监测预报组同志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难题,提前一个月开始全员正式进入战斗状态,不计得失,不谈条件。军运会正式保障期间,陈楠白天跟预报组一起开展预报会商,凌晨开始组织汇总整理监测数据,撰写审核报告,常常工作至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天,期间生病发烧了三天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在这样的感召力影响下,监测预报组同志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昼夜奋战,忘我工作,扎扎实实把各项监测预报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效果。军运会期间,陈楠率领的监测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发现得了问题、找得准原因、报得准趋势”总体要求,圆满完成了军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彰显了监测铁军担当。
作为支部书记,陈楠带领支部依托“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高水平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用技术支撑管理、服务地方。在“十四五”大气重点工作任务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方面,陈楠带领技术人员利用卫星遥感大气热点网格监测,加强了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提升。同时,陈楠带领支部以“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为载体,组织开展系列特色环保教育宣传活动,打造湖北省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等科普教育高地。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陈楠带领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预警中心这支队伍,以守护湖北蓝天为己任,用智慧和青春谱写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陈楠对大气监测设备进行检测、维护。
…………
山清水秀,大美荆楚。湖北绿水青山的背后,是陈世清、涂佑章、向晨辉、汪昌华、袁丽、熊昊、程继雄、吴昊、熊晶、刘巍、彭颖、陈晓飞、陈楠等生态环境保护者的无私奉献,是湖北生态环境人的默默付出。他们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精神,为保护湖北碧水、蓝天、净土而不懈努力。
文 / 刘 卓 喻 妙 章单伟
(李公正、吉海英、康瑾、张思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