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绿色教育
学校各学科教师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校本教材,教师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动员学生及家长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为建设美丽秦皇岛贡献力量。校长主持开发了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开展了“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垃圾分类实践研究”“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德育润物无声,培养环保习惯
学校充分利用展板、校园文化墙、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途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环保习惯。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以及新生入学等重要时间节点,德育处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文明专题教育,开展“无塑开学季”“变废为宝时装秀”“认领一棵小树苗”“百种植物名片展”“制作植物标本”等主题教育,对家庭进行“白色污染”调查和垃圾分类投放等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辐射到了家庭、社区。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等多种方式融合,增强学生的自然体验和实践参与。例如,在组织长城研学活动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研学前的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课,在“搬运长城砖”“亲手制作桲椤叶饼”等实践活动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学校在校园东北角开辟了蔬菜种植园,在劳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松土、播种、驱虫、采摘等。校园外一片茂密的树林被师生打造成了生态教育绿色基地。学生志愿服务队定期浇水,在春季进行补种、植树活动。校园周边的大片樱桃园也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邀请村里从事樱桃种植的家长进行科普,了解不同节气下的农事活动,通过搜集资料、制作简易农具、农事体验、采摘樱桃、宣传大樱桃等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

迎接世界水日”“学习气象知识,探索气象奥秘”“拥抱春天,共享绿色”“共同解锁爱护地球的正确方式”等活动的宣传报道陆续在光明网、新华网、中国气象局网、长城网、《燕赵都市报》、秦皇岛新闻等国家、省、市、区各级媒体上刊发,产生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

(作者:彭红蕊 崔丽媛)